联系我们
>>
电 话:86-020-85226630
联系人:谢老师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01号(邮编:51063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管理  科普文章

天然香料——山苍子!

发布时间:2021-06-08 来源:广东高校油脂生物炼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苍子(Litsea cubeba(Lour.)pers.),又名山鸡椒、木姜子、山胡椒、山姜子,在中医药学中又名毕澄茄,是樟科木姜子属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

我国山苍子原以野生为主,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近年来,广东、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和福建等地均有规模化人工种植。山苍子的果实、叶片、根茎、花朵皆可提取精油,以成熟果实的提取率最高,为4-6%,其次是根茎。

山苍子作为我国特有的香辛料植物之一,精油是其分泌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种具有柠檬清香味的淡黄色油状液体。柠檬醛是山苍子精油的主要成分,具有橙花醛(顺式)和香叶醛(反式)两种同分异构体。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山苍子种植国,也是最大的山苍子精油出口国。

(1)抑菌活性:山苍子精油具有较为广谱的抑菌活性,对细菌和真菌都具一定抑制作用,包括食品腐败菌和食源性致病菌。

(2)驱避和杀虫活性:山苍子精油对害虫具有不同程度的引诱、驱避、拒食、毒杀和抑制生长发育的活性,山苍子精油中含有萜烯类物质及其氧化物,均具有一定的驱虫活性。

(3)抗炎活性:山苍子精油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主要取决于其主要化学成分-柠檬醛。

(1)合成香料:山苍子精油作为天然植物提取物,其主成分柠檬醛可作为用来合成紫罗兰酮甚至鸢尾酮等名贵香精的原料,用于日用化妆品和调香领域,这也是我国山苍子精油出口后的主要应用。 

(2)食品添加剂:从山苍子果实中提取的精油是制作食品添加剂的重要原料。山苍子精油无毒、气味近似新鲜柠檬,除了可为酱料、饮料、口香糖等食品增味调香外,还因其具有抑菌和抗氧化活性,可充当玉米、核桃、花生等食物的防腐剂和保鲜剂。

(3)医疗保健:我国利用芳香精油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由来已久。山苍子精油是一种混合物,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抑菌、驱虫杀虫、抗过敏、抗肿瘤、抗炎等多种功效,其药学作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

由于成熟的山苍子易腐烂,难保存,传统的精油加工中会产生大量的残渣(如果仁、果皮和茎叶等),这些残渣通常被作为废渣处理直接焚烧或丢置到大自然中,对环境造成负担。本团队经研究发现,山苍子核仁油是一种月桂酸新油源,富含月桂酸、癸酸和月桂烯等成分,其中链脂肪酸的组成也使其成为一种较理想的生物润滑油基底油原料,氧化和低温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性能。此外,山苍子油粕蛋白,果渣等均待进一步研究开发。通过增值加工,可陆续将精油加工中产生的废渣变成副产品,从而 “吃干榨尽”,达到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油的健康知识,来中国大学MOOC或学堂在线选课吧!《美好生活“油”此而来》课程团队将继续带大家了解生活中油的奥秘!

慕课(所有人均可选课)链接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JNU-1450845177

学堂在线链接

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jnu08271002700/5883963channel=search_result

参考文献:

[1]张爱华,唐春艳,胡楠,唐娟,肖志红,李昌珠. (2020) 我国山苍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生物质化学工程, 54(06): 25-32.

[2] Zhuang X, Zhang Z, Wang Y and Li Y (2018) The effect of alternative solvents to n-hexane on the green extraction of Litsea cubeba kernel oils as new oil sources.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126: 340-346.

[3] Cai ZZ, Zhuang X, Yang X, Huang F, Wang Y and Li Y (2021) Litsea cubeba kernel oil as a promising new medium-chain saturated fatty acid feedstock for biolubricant base oil synthesis.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167: 113564.

[4]张园,仇超颖,汪勇,何佳静,张震. (2019) 山苍子蛋白碱提工艺优化及其功能性质研究[J]. 中国油脂: 3(44): 52-57.

微信号|Good-oils

稿件来源:暨南大学油料生物炼制与营养创新团队

编辑:杨宝燕 硕士研究生

撰稿:吴钰华 硕士研究生

校稿: 张宁 教授 

 李颖 副研究员